对于李强的离任,前海开源基金表示了衷心的感谢,感谢他在任期间为公司发展所做出的贡献。同时,公司承诺将继续稳步经营、平稳发展,以回馈广大投资者的信任和支持。
老人年纪越大,越是对“梗”、“麻”、“痛”、“晕”等症状产生紧张心理,从根子上看,这些问题都与血栓有密切联系。
血栓是什么?它是血管里的“血块”,如同血管的“废料”,是血管出现堵塞瘀阻的重大隐患。通俗理解,血栓对于血管的干扰,如同高速公路上的巨石,繁忙河道上的暗礁,严重影响畅通,甚至产生淤塞,诱发重大健康问题。
一、血栓有哪些主要区分方法和诱发因素?
1、血栓从种类看,有动脉血栓、静脉血栓两大类。动脉血栓因动脉粥样硬化、高血脂症、糖尿病、血液黏稠等引起;静脉血栓是因卧床过久、心力衰竭、肥胖、创伤、妊娠、肿瘤等引起。
2、血栓从危害看,它在全身血管游荡,堵在脑部会出现脑梗,堵在心脏就是心梗,堵在动脉引起周围动脉血栓,堵在肺部诱发肺栓塞,一旦发生必须争分夺秒抢救。
3、血栓从成因看,科学家已搞清3大要素:血流变慢——产生淤塞、血管损伤——止血产生血块、血液变化——血液里废料增多,形成斑块,破裂触发凝血反应,出现血栓。
其实,人体血液有“凝血”和“抗凝”两个不同系统,两者共同发挥止血、活血效果,维持血管安全。如果内出血止不住,或血流太慢,对身体都意味着灾难。不过,如果凝血功能变强,或抗凝效果减弱,血栓就出现了。
我们出生的时候,血管内壁都是健康、有弹性的,随着年龄增大,血管老化,变得坑坑洼洼,或有“三高”影响,或因生活饮食习惯长期不良,血液里以低密度胆固醇为主的成分,会沉积在血管里,出现健康大患——斑块。
斑块是随机分布在血管里的,但越是重要血管,越是血管分叉的地方,越容易形成。斑块的突出特点是“易破裂”当其破裂后就触动抗凝机制,众多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裂口处聚集,最终形成血栓。
而血栓从裂口松脱,飘荡在血液里,一旦到了血管狭窄处就堵住了,诱发梗死问题;有的人经常久坐不动,静脉中形成血块,也同样会出现血栓。
二、怎么解决血栓问题?
临床上是等到确诊血栓形成的堵塞后,开展“溶栓”救治,溶栓就是把已成为固态的血栓,软化溶解的过程,是目前治疗脑梗最有效、最安全的疗法。通过溶解血块后恢复血液供应,使坏死的细胞降低到最少,挽救相应的人体功能。
而溶栓使用的药物,自然就叫“溶栓药”,也叫“溶栓剂”。它的药理是把血管里的纤溶酶原,激活升级为纤溶酶。这种酶类可降解血栓里的纤维蛋白成分,使血栓变松变软,然后借助血压和血流,冲开淤塞之处,达到畅通目的。
溶栓剂整体上发展到了三代药物,第一代是尿激酶、链激酶等,第二代是阿替普酶,第三代是替奈普酶。这些药物经临床广泛验证,有安全、高效的特点。
不过,溶栓剂并不是想用就用的,医学上有严格的“使用窗口期”,一般是3个小时,最长不超过6小时。意味着血栓出现6小时后再溶栓,会遭遇很大的出血风险,或许带来比血栓更严重的伤害。
为什么超过溶栓窗口期,不再适用溶栓药物?有两个重要原因:
1、从血栓看,当其出现以后,随着时间推移,既会紧密地和血管壁黏合在一起,牢不可分,叫“机化”现象;又会变硬变瓷实了,相当于抹的水泥块变硬了,溶栓药物很难破开发挥作用。
2、从时机看,溶栓药物是以血栓的“纤维蛋白”为靶点的,如果血管里没有血栓,也就是没有纤维蛋白,用了溶栓药物,它们会在血管里滋生事端,诱发颅内出血、内脏出血、血管出血等严重问题。
所以,溶栓药物一定是在发病、出现血栓后才能用,不可提前用,错过时间窗口期也不能用,临床上有严格限制。
三、预防血栓要用什么药物合适?
临床上使用他汀类药物,它们既可以减少低密度胆固醇的水平,缩小斑块体积,减轻血栓威胁,又可以加固斑块,防止脱落出现血栓,还可以缓解血管炎症,消除血栓产生的土壤。他汀类药物需要遵守医嘱严格使用,定期复查。
使用溶栓药物,有2个大要素:
一是要有典型症状,包括但不限于:一侧肢体突然麻木乏力,胸闷气短呼吸不畅,说话吐字含混不清,双眼向一侧凝视转动不便,视力突然模糊或看不清,伴有眩晕呕吐或头痛,意识出现明显障碍,胸痛超过30分钟,不明原因的牙痛肩痛背痛脖子疼痛,等等。
二是经过医学检查,确认是脑梗,排出脑出血之后才能溶栓,如果是心梗,可溶栓或选用介入手术。无论哪种途径和病因需要溶栓,医学上都有严格的流程和限制。
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实盘杠杆平台,尤其是临床确诊后才能溶栓,千万不可自行用药,防止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。